FF7前傳復活之謎:史克威爾老手機消失的夢幻作品

自 1997 年《Final Fantasy VII》首次發行以來,Square Enix 已推出無數的衍生作品,但其中最神秘且最令西方玩家感興趣的,莫過於前傳 《Before Crisis: Final Fantasy VII》。

這款動作角色扮演遊戲最早以 NTT Docomo 的 FOMA 900i 系列手機 為平台,採用 分章連載 的形式在日本獨家發行。作為 Compilation of Final Fantasy VII 系列的首部作品,遊戲的故事背景設定在《Final Fantasy VII》事件發生的六年前,並以 Turks 特務組織 為主角——這個組織此前在《Final Fantasy VII》中被描繪為 神羅公司(Shinra)所屬的秘密部門。

遊戲以章節形式推出,首章於 2004 年 9 月 發佈,並持續更新至 2006 年 3 月。每一章節都逐步揭露 Turks 與 反抗組織 AVALANCHE 之間的衝突,補充了《Final Fantasy VII》主線故事前的背景。

Square Enix 曾計劃為西方玩家推出本作的 本地化版本,並進行了公開宣傳與媒體試玩。然而,由於當時 歐洲與北美地區的手機性能較差,無法流暢運行這款高度依賴 i-mode 技術的遊戲,最終決定僅在日本發行。後來,完整版於 2007 年 移植至日本其他手機平台,包括 Softbank 與 EZWeb 系列手機,但依然未登陸國際市場。

近二十年來,《Before Crisis: Final Fantasy VII》 一直吸引著西方玩家的極大關注。他們盡最大努力收集並記錄有關這款神秘前傳的所有資訊與遊戲內容。這項工作在 2018 年 3 月遊戲伺服器下線 後顯得更加緊迫,因為這意味著遊戲有可能成為 「失落的遊戲」,永久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在過去的歲月中,粉絲們甚至動用 RPGMaker 遊戲引擎 重現遊戲,試圖盡可能忠實地還原原作的劇情和玩法。同時,也有一些 保存團體,如 Keitai Wiki Discord 社群,一直在努力收集並保存遊戲的完整檔案與資料,期望能夠保留這段遊戲史的重要一頁。

正因如此,我們決定深入挖掘這款神秘前傳的歷史背景以及圍繞它而形成的粉絲社群。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詳細研究了 Square Enix 當初的開發初衷,以及粉絲們至今為止所做的各種 拯救行動。為了完整呈現這段故事,我們特別邀請了 日英翻譯專家 Stephen Meyerink,協助我們翻譯並整理過去 Square Enix 員工的訪談內容,並採訪了多位致力於保存遊戲的關鍵人物。

不過,在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必須先回顧一下 Square Enix 是如何進入手機遊戲市場 的,這對理解《Before Crisis》的誕生與發展過程至關重要。

《Before Crisis》的誕生之路
故事要從 2000 年代初期 說起,當時 NTT Docomo 的 i-mode 服務 剛於 1999 年 上線。這項創新的行動網路服務為手機遊戲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也吸引了多家日本遊戲巨頭的關注。

當時,Square、Enix 與 Namco 三家公司開始密切合作,甚至計劃成立 聯合企業,以 Square 的 PlayOnline 遊戲網路 為基礎,共同 開發手機遊戲的軟體支援解決方案。這一計劃顯示出三家公司對 線上遊戲與手機遊戲市場 的高度重視。

對於這三家當時在遊戲業界舉足輕重的公司而言,他們都清楚地意識到:線上遊戲 與 手機遊戲 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彼此資源的互補與整合,將能夠讓他們在這波潮流中占得先機。

然而,這場被寄予厚望的聯合企業最終 未能成形。Square 與 Enix 在 2002 年 宣布將兩家公司合併,並 排除 Namco 的參與。這項合併計劃徹底改變了日本遊戲業界的勢力版圖,也使得原本的聯合企業計劃徹底破產。

當時,Square 與 Enix 對外宣稱合併的主要原因包括 遊戲開發成本不斷上升 以及 外國遊戲開發商的競爭威脅。然而,另一個相對低調但至關重要的原因,是他們 共同希望擴大線上與手機遊戲市場 的佈局。這一願景最終促成了 Square Enix 的誕生,也為 《Before Crisis》 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以上是 《Dragon Quest》 和 《Final Fantasy》 在 日本功能型手機 上的重製版。

以 Square 為例,他們早已開始涉足 線上遊戲開發,並於同年推出了 《Final Fantasy XI》,同時也發佈了 《Chocobo Anywhere》,這是該公司首款 手機遊戲系列 的作品。

與此同時,Enix 則在日本手機平台上發行了 《Dragon Quest Monsters》 的便攜版本,並批准了一個 野心勃勃的三部曲重製計劃,這三款遊戲基於 堀井雄二 的經典冒險作品,包括 《Portopia Serial Murder Case》 及其兩部續作 《The Hokkaido Serial Murder Case: The Okhotsk Disappearance》 和 《Karuizawa Yūkai Annai》。

由於兩家公司在 線上遊戲 與 手機遊戲 領域的戰略高度一致,因此決定進一步 整合資源 並加強合作。

Square 與 Enix 於 2003 年 4 月 1 日 完成合併,並於 同年 9 月 宣布計劃將 NES/Famicom 平台上的 《Final Fantasy》 和 《Dragon Quest》 進行 強化移植,並預計於次年發售。隨後在 2004 年 7 月,Square Enix 宣布將基於 《Final Fantasy VII》 開發 FOMA 手機專用應用程式。

這款名為 《Before Crisis: Final Fantasy VII》 的作品,由 Square Enix 東京辦公室 的一個 僅有 11 人的小型團隊 開發,並於 2003 年 與重製項目同步啟動。遊戲於 2004 年 8 月 發布了 Beta 測試版本,並於 同年 9 月 正式推出第一章。

在 《Gangan》雜誌 的一期舊刊中,《Final Fantasy VII》 的角色設計師 野村哲也 (Tetsuya Nomura) 談到這個項目的起源時表示:

「這一切都始於我們想要在手機裝置上做點什麼。雖然手機本質上是通訊設備,但當時的手機遊戲大多是單人、離線體驗。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設計有些奇怪——因為既然是通訊工具,為何不利用它進行線上互動呢?而選擇《Final Fantasy VII》作為題材的原因則是,我們認為這樣能夠讓更多玩家更容易上手。」

野村哲也 (Tetsuya Nomura) 在談到如何吸引玩家興趣並讓他們想要遊玩時表示:

「當我思考要如何吸引玩家並讓他們對遊戲產生興趣時,我正好在製作《Final Fantasy VII Advent Children》。於是我開始思考,是否有辦法將這兩個項目串聯起來。後來我想到,若是從 Turks 特務組織 的角度來講故事,或許能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同時,遊戲製作人 伊藤康成 (Kosei Ito) 在接受 itmedia 訪談時也提到:

「讓 Turks 擔任主角是野村的主意。當我們決定以《Final Fantasy VII》的世界觀為背景時,開發團隊製作了一份非常詳細的時間軸,這個時間軸甚至延伸到這個世界歷史的遠古時代,內容豐富得令人驚嘆。

「在追溯這段時間軸時,我們發現,在 巴雷特 (Barret) 成為 AVALANCHE 領袖之前,曾經存在過一個相似的反叛組織,也叫 AVALANCHE。當時我們就覺得:『哇!這完全可以用在遊戲裡啊!』(笑) 我們認為讓 AVALANCHE 成為反派,會讓玩家感到意外。而且關於 Turks 的世界觀也有很多可以納入遊戲的內容。再加上 Turks 在女性玩家中頗受歡迎,因此我們最終決定讓他們成為遊戲的主角。」

獨特特色與遊戲玩法
在遊戲的最初版本中,玩家需要從一群新加入 Turks 的成員中選擇角色進行遊戲(這包括一名男性角色和一名女性角色,由於他們的武器選擇,粉絲們稱他們為「Rod」和「Gun」)。他們隨後會看到一個選單,使他們可以進行訓練、參加各種故事任務、檢查和修改角色名稱,並在不同的可玩角色之間切換。最後一點尤為重要,因為 Square Enix 計劃在後續章節中引入新角色,並同時推出其他附加模式和其他內容。

這些附加內容的費用由玩家通過每月 525 日圓的訂閱費支付,Square Enix 總共發佈了 24 個故事章節,此外還有三個額外的特別任務,分別基於角色 Tseng、The Legendary Turk 和 Reno。

在 底排中間的圖片 中,可以看到粉絲稱為 Rod 和 Gun 的 Turks 角色插圖。

與《Final Fantasy VII》不同之處
與 《Final Fantasy VII》 採用的 3D 模型與預渲染背景 不同,《Before Crisis》 的畫面呈現方式是 2D 自上而下視角,並且使用了 預渲染的 3D 精靈圖 (sprites)。玩家可以使用手機上的方向按鍵在遊戲中的各個場景中移動角色。

戰鬥系統
戰鬥系統 在 獨立的平面 上進行,並設計為 即時制。玩家可以 自由移動角色,並直接攻擊畫面上的敵人,或是使用確認鍵自動鎖定最近的敵人進行攻擊。

開發理念與特色
Square Enix 手機遊戲部門負責人 Hora Masahiro (洞真史) 當時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表示,開發團隊 盡最大努力在手機平台上重現主機動作遊戲的樂趣,最終選擇了結合 快速按鍵操作 與 全新設計的謎題與戰鬥邏輯 的遊戲方式。

他還提到了一些 利用手機功能的新特色,包括如何設計遊戲的 「多人互動」 元素,使玩家能夠通過 網路 與其他用戶進行交流和互動。

這些圖片於 2004 年 由 Square Enix 公佈,用於宣傳遊戲的 第二章,並展示了 Sephiroth 和 Rufus Shinra 的角色形象。

洞真史 (Hora Masahiro) 表示:

「對於手機線上 RPG 而言,玩家必須能夠在等車等短暫的時間內享受遊戲,而不需要立即回應遊戲中的事件。」

「打電話時必須直接聯繫到對方,但發送訊息則不需考慮對方的狀況,對方可以在方便的時候閱讀並回覆。我們打算引入一個考慮到這一點的遊戲系統。」

「玩家可以不僅與認識的人,還可以與陌生人組隊。與陌生人交流對於新玩家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非常重視讓這類用戶也能輕鬆參與。」

在 《Before Crisis》 中,最終加入了多種 多人遊戲功能。例如,救援模式 (Rescue Mode) 允許玩家 拯救在戰鬥中倒下的朋友,此外,玩家還可以 通過網路請求或分享魔晶石 (Materia)。

魔晶石分享系統
遊戲製作人 伊藤康成 (Kotei Ito) 在接受 itmedia 訪談時進一步解釋了 魔晶石分享系統 的運作方式:

「魔晶石支援系統的靈感來源於:在考慮到這些限制後,我們該如何實現『網路 RPG』中的『網路』部分。其運作方式是,當你 MP 用盡並被敵人困住時,可以向總部 (HQ) 發送訊息請求魔晶石支援。
接著,一個通知會發送給另一位用戶,對方可以選擇將魔晶石傳送給你,你就可以使用該魔晶石。我們使用了 900i 系列手機的 DX 訊息功能來實現這一點。」

魔晶石生成系統
有趣的是,這並不是 《Before Crisis》 唯一巧妙利用手機平台功能的設計。遊戲中還引入了一個 「魔晶石生成系統」 (Materia Generation System),玩家可以 通過手機內建相機拍攝圖片的顏色 來 生成不同屬性的魔晶石。這一創意功能讓遊戲充分發揮了 FOMA 900i 系列手機 的硬體特性,也讓玩家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素材,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與互動性。

伊藤康成 (Kotei Ito) 在接受 ITMedia 採訪時表示:

「由於手機配備了相機,我們開始思考能否以有趣的方式利用這一功能。這個想法最終讓我們創造了現在的魔晶石生成系統。我們設計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影像分析』系統。照片中物體的『顏色』會決定生成的魔晶石類型。火系來自紅色,雷系來自黃色,地震系來自中性色,如此類推。」

不過,這項技術在初期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一位最早體驗遊戲的評論員指出,無論他們如何嘗試,拍攝的每一張圖片最終都只會生成地震系魔晶石。或許是預見到了這一問題,伊藤康成事先向媒體給出了一些建議,提醒玩家可以通過調亮相機設置中的顏色,或者拍攝不反光的啞光材質圖片,以獲得更好的結果。

在 《Before Crisis》 上線期間,遊戲不斷加入新模式和功能,包括前往 Golden Saucer 遊玩各種小遊戲的功能,以及 Weapon 模式,該模式讓日本各地的玩家聯手擊敗 Jade Weapon。然而,由於大部分關於遊戲事件的報導都以 日文 發佈,加上當時極少數玩家錄製遊戲畫面,因此 日本以外的玩家 對這些內容幾乎一無所知。

在 《Before Crisis》 初次發行後的幾年內,西方的 Final Fantasy 粉絲社群 開始努力蒐集與這款遊戲相關的各種資訊,包括 開發人員的舊訪談、日本粉絲網站 的資料,甚至是 任何能找到的遊戲影片。

這項行動最終促成了一項重大發現:在 NicoNico 動畫 上,一位名為 Rinrin 的日本用戶上傳了 《Before Crisis》 的遊戲實況影片。

這段影片隨後由 《Before Crisis》 研究員 Grimoire Valentine 翻譯成英文,並成為 RichterWalker 使用 RPGMaker 重製遊戲的基礎。

這些影片讓我們得以一窺《Before Crisis》的故事情節及遊戲基本結構,但社群中有些人希望更進一步:他們想要找到並保存遊戲的原始版本,以確保後世也能體驗這款作品。這些人當中包括 Final Fantasy 系列粉絲 和 功能型手機保存者 Naoya,他於 2021 年 開始尋找這款遊戲。

Naoya 說:
「自從《Final Fantasy VII Advent Children》透過雙碟版 DVD 在美國推出後,我就知道這款遊戲的存在了。在第二張光碟中,他們展示了《Final Fantasy VII》系列遊戲的預告片,其中就包括《Before Crisis》。當時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直到我完成了《Final Fantasy VII Remake》後,我才開始想:『嗯,我想看更多與 Final Fantasy VII 有關的內容。』於是我再次查詢了《Before Crisis》,發現了 Shademp 在 Livestream 上的一篇貼文,那篇文章談到尋找《Before Crisis》的過程。

當時我心想,『哦,還沒有人找到它,我們還在尋找中。』」

根據 Naoya 的說法,他自願協助追蹤更多資訊,不久後便成功取得 EZ-Web 版本 的 試玩版,這款試玩版預裝於 KDDI W51H 手機上,但只包含遊戲的 第一章。在此期間,他也持續尋找完整版遊戲的線索,最終意外發現一名 日本推特用戶 的貼文,貼文中展示了一些 從 Docomo P04B 拍攝的《Before Crisis》全新未曝光圖片。
Naoya 立刻興奮地通過 私訊 (DM) 聯繫這位用戶,詢問對方是否願意幫助他 轉存 (dump) 遊戲內容,前提是他能找到 提取檔案的方法。令人驚訝的是,對方居然同意了。

「正如你所知,網路上僅有一段《Before Crisis》的完整實況影片,」RockmanCosmo(另一位 功能型手機保存社群 中的重要成員)表示:「當然,還有用 RPGMaker 重製的版本,但那畢竟只是重現。

如果要說完整遊戲內容的直錄影片,網路上只有一段,而且也不是全程紀錄。

所以當這名推特用戶貼出不同 Turks 成員施展不同技能的截圖時,Naoya 發現這是他從未見過的畫面。
於是他聯繫了對方,並問道:『嘿,你還有這台安裝了遊戲的手機嗎?我想協助你保存它。』」

根據 Naoya 和 Cosmo 的說法,阻礙他們 保存《Before Crisis》 的 首要障礙 就是 如何從手機上轉存遊戲檔案。

XYZ(Cosmo 和 Naoya 的好友)之前曾成功開發出一種 非破壞性轉存方法,能夠利用 傳輸線 從特定 日本功能型手機 中轉存遊戲檔案(具體方法曾在 功能型手機保存專題 中介紹過)。

然而,這種方法一開始並不支援 《Before Crisis》 所存放的 手機型號。

因此,在說服手機擁有者寄出手機並進行檔案提取之前,團隊必須進行 大量的背景技術準備。在這段 漫長且煎熬的等待期間,Naoya 甚至進行了一場 長達三年的談判。正如 Cosmo 所描述的那樣,Naoya 多次與手機原主人 重新建立聯繫,以確保這次機會不會溜走。

最終,2024 年 7 月,RockmanCosmo 和 Naoya 在 推特 上宣布,他們的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 轉存《Before Crisis》,以及來自這部 單一設備中 的 另外 18 款 i-Mode 遊戲,這些遊戲此前被認為已經消失。

不過,工作還沒有結束,下一步是要 在 Doja SDK 模擬器 中成功運行遊戲。然而,由於 遊戲架構複雜,以及 Square Enix 伺服器早已下線,團隊目前在這方面只取得 有限的進展。

「《Before Crisis》 是我們進入 Square Enix 手機遊戲領域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Cosmo 說道。
「因為 Square Enix 當時的做法是:『我們會一次只把一章節的內容放在你的手機上。當你需要下一章時,我們會通過伺服器進行資料傳輸。』

這在當時確實是解決手機空間限制的好方法。
但對於像《Before Crisis》這樣雄心勃勃的遊戲來說,這卻成了巨大的問題,因為遊戲幾乎不間斷地與 Square Enix 的伺服器進行數據交換。

而且,別忘了,這是一款 2004 年的翻蓋手機遊戲。
因此,《Before Crisis》中最重要的一些功能基本上都是伺服器端的。」

為了尋找解決方案,團隊 發布了尋求協助的請求,最終得到了一位名叫 Yuvi 的回應。

Yuvi 是一位 遊戲保存者、駭客、翻譯員,同時也是 Final Fantasy 系列的粉絲。

他同意幫助團隊 反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所需的伺服器,以使遊戲重新運行起來。

Yuvi 表示:
「正如你所提到的,這款遊戲需要不斷地與已不存在的伺服器進行通訊。目前唯一能重建伺服器的方法,就是先了解遊戲在做什麼,以及它需要什麼類型的數據。一旦我們了解了這些參數,就可以透過不斷嘗試與修正來尋找匹配的數據。

《Before Crisis》在進入主選單前,至少會進行六次封包請求,如果是新用戶,次數則更多。這些請求包括確認你有足夠的點數遊戲、檢查更新、讀取玩家名稱、存檔數據、Chocobo 數據、Golden Saucer 數據、章節資訊、Turk 數據,最後還會下載一個名為『Fix』的檔案。這個『Fix』檔案是遊戲的主要檔案,用於填充和載入遊戲的主選單。」

目前,團隊在 重建遊戲 的過程中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在僅僅 兩天 的時間內,約 24 小時的實際工作 後,他們成功進入了遊戲的 主選單。
隨後,他們成功 重現遊戲中的多個元素,包括 商店、魔晶石生成、魔晶石裝備 以及 Reno 的訓練模式。

然而,要進一步推進重建工作,Naoya、Cosmo 和 Yuvi 都認為需要 更多安裝了不同章節的手機,以提取所有資產和資料。

這項工作預計 需要數年的時間,並且需要 幸運與大量努力 的結合才能完成。
不過,團隊已經 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即便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他們也願意讓這款遊戲 重見天日。

來源:Time Extension

個人頭像照片

資深媒體人,跨足科技編輯、電競、流量變現與社群經營。熱愛折騰老遊戲與老物件,時常在垃圾場尋寶。

你與SuperdopeGames獨家資訊之間,只差一封電郵!

我們是個滿腔熱血的初創團隊,憑著對遊戲的熱愛全力以赴,為玩家打造一個專屬於你們的遊戲天堂!訂閱我們的電郵,不僅是對我們努力的支持,更能第一時間收到獨家內容、隱藏資訊和最狂的遊戲福利。加入我們,一起把這個小小的夢想做得更大更精彩!🎮

馬上輸入EMAIL訂閱Superdope,成為最酷的時尚玩家!

PS5全球銷量突破7500萬台,《GTA6》將是PS5 Pro的大救星?

Sony 近期公布 PS5 全球銷量突破 7500 萬台,作為家族中性能最強的機型 PS5 Pro,卻未能複製 PS4 Pro 當年的成功,市場表現遠低於預期。隨著 《GTA 6》 即將登場,PS5 Pro 或許能憑藉次世代遊戲體驗,逆轉目前的銷量低迷局面!

PS5 獨佔大作背後的隱憂:所謂的「獨佔」究竟屬於誰?

如今,在 PS5 時代,這一現象不僅重現,甚至更加明顯。Sony 的「獨佔大作」中,許多實際上並不屬於自己,甚至包括 2024 年的重頭戲 在內,也多依賴第二方或第三方合作。這不禁讓人質疑:PS5 的獨佔光環,究竟屬於 Sony,還是僅僅是一場華麗的包裝?

【PS5】奎爺重返希臘神話?《God of War》重製洩露引爆玩家期待!

雖然 Sony 最新的 State of Play 公布了許多新作,但讓粉絲引頸期盼的《God of War》希臘篇重製版卻未現身,令人大感失望。不過,知名遊戲內幕人士 Jeff Grubb 最近透露,這款重製作品有望在下個月亮相,而時機正好對應《God of War》20 週年紀念,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黑悟空因XSS未能登上XBOX其實是掃瞄技術惹的禍?

XSX和PS5一樣搭載了16GB GDDR6 RAM ,但XSS就只有10GB,這10GB也是令遊戲科學團隊感到頭痛辣手的問題。或許大家會想,不就是做多一個低配版嗎?《黑神話悟空》就算電腦版最低配置也是16GB要求,可知這遊戲對記憶體的需求!獨欠了XBOX那件袈裟 似乎有點不該…

黑悟空拿不到最佳遊戲馮驥露出自大面目了?

或許人會變的,馮驥一開始也說發售時是有幻想過熱賣的情形,但還是調整現實的心態,但一天又一天傳出好消息,整個人也開始飄飄然了…。然後我們開始看見馮驥開始出席不同的埸合,接受央視訪問、領獎,受到國家級禮待,由一開始謙卑,變成什麼中國人的夢想、為中國文化感到自傲的話語全部跑出來了!

鬼武者、忍者龍劍傳復活!原來忍龍是分了兩派玩家?

《NINJA GAIDEN外傳:憤怒邊界》回歸《忍者龍劍傳》玩法真的是大眾的心願?不…我不認為《忍者龍劍傳》的粉絲有MARIO般龐大!《忍者龍劍傳》雖然是FC的名作,畫面出色,但難度極高,相信能真正爆機的人並不多!雖能留下深刻印像,但不至於有大量核心粉絲。不然在SFC、PS1、PS2早有正統續作了!(SFC有複刻合集和MD、GG歐美版,由SEGA和SIMS開發)

心跳回憶的遊戲系統,其實是人際關係寫照?

記得我有十多年沒再開SS了…,當放上《心跳回憶》時,詩織就講出:「怎麼了呀?很久不見你了…大家都很擔心你哦!?」雖然只是程式,但那一刻是有感動到,仿佛自己真的曾經待過光輝高校呀…。

我的任天堂RGB之路…

任天堂的所謂的「宗旨」看來是所有一切都只為遊戲和玩家出發,但說穿了就是成本省得就省,使用獨特媒介就是建立自己的生產線。(從生產卡帶賺第三廠的錢,使用MINI DVD ROM、HD DVD到SWITCH的小型卡,任天堂都是在搞自己獨特的生產線)

我的RGB年代 第三篇:怎樣才是完美的RGB畫面?

家用主機以21 PIN SCART RGB呈現RGB畫面,大約是MD和SFC開始的,SFC一般通用的解像度是256×224,MD是320 × 224,所以一般來說MD畫面會比精細,但當年大家都用AV或RF輸出,自然較難分辦!我記得當年SFC很後期才移植《Thunder Force III》,當年一比較才覺得SFC畫面發色和物件較「鬆散」,MD版較「實淨」。(當年只懂得這樣形容!)

SFⅡ當年太紅了,大家太渴望可以使用四大天王…

你知道當年為了用「四大天王」 修改程式版你有見過嗎?

當年Street Fighter Ⅱ是供有八個角色供選用,另加四個玩家不能選用的BOSS,俗稱「四大天王」!就是當年CAPCOM的初代Street Fighter 雖然沒有二代這麼紅,但也比一般街機遊戲來得更受歡迎!當年80年代就很流行一個傳言,如在某些條件下使用昇龍拳,就會得到鎖匙飛去非洲打隱藏BOSS!當然是人為傳聞,但就肯定會有告訴你的人說:「我真的見過!」

我的RGB年代:別人笑我太瘋癲…

上一篇講述我買了兩部RGB電視正式踏入RGB之路,也解開了為何以前總覺得32BIT主機移植街機作品畫質是欠缺了什麼?由於是我寫電玩專欄的,當然想讓多人分享,更多人知道RGB的好處,享受高畫質!

你還記得當年dc是怎樣給ps2吹死的嗎?

當年PlayStation 2一秒可處理7500萬個多邊形,而DREAMCAST只是300萬罷了…!當年dc未推出時,業界正流行著”一秒處理幾多個多邊形”!當然,今天來看已是吹噓的數字!因為大家都知道一個遊戲開發完成,解像度,幀數,特效全開下可以剩下幾多數字才實際!

《黑悟空》對我來說很難,但這不會影響我去玩這遊戲的意願。

請不要帶政治偏見 未玩先判《黑神話 悟空》

《黑悟空》對我來說就是90%魂系,剩下10%讓它不完全像魂系!那個用一點或兩點數來升級,每個文字都寫「都增加少許XX」,就連其它輔助道具都是「都增加或恢復少許XX」,看到真令人洩氣!
跟魂系一樣不知不覺升得像樣了,手感才開始來,雖然《黑悟空》每到新一關敵人有所增強,但不至於像其它魂系,一到下一關,新的小敵都能秒你,挫敗感較少…。(但還是很挫敗就是了…)

黑神話~悟空 小小短評

昨晚小試了黑悟空,一開始選平衡模式,發覺悟空的毛髮有點糊…,選畫質優先,漂亮!但30幀以下,選效能模式,毛髮和背景更糊…,結果為了欣賞那漂亮的畫面,我衡量下最終選畫質優先,就去適應30幀吧!

洛克人精神作品《Fallen Knight》

整體風格很像Rockman Zero,畫面雖沒有Rockman Zero豐富,但它是3D打造,系統也成熟,有衝前側閃和快速走壁,不像Rockman 般要跳得這麼辛苦,玩起也較簡單和流暢,但代價畫面關卡太空洞,但由次如上文所說,操作系統成熟,玩起來也很愉快的,單是貼壁就有派生很多戰術,還有類似鬼武者的一閃系統,個人覺得系統補求關卡太過空洞的缺點。

惡魔城風格養成動作《Xenon Valkyrie》

《Xenon Valkyrie)》是一款擁有RPG元素的跳斬動作遊戲。遊戲提供了3個不同人選,每個都擁有獨特的攻擊和能力,遊戲特點是地圖採用隨機生成機制,可以透過不同路線尋找女巫並將其消滅。

故意懷舊的特效畫面《Fight’N Rage》

又是一部以「FINAL FIGHT」橫向過關動作遊戲,此類遊戲只要打擊感、手感做得好就合格!問題是遊戲畫面,「Fight’N Rage」採用了SD Q版風格,這不是問題,問題是那故意懷舊的特效畫面!

你與SuperdopeGames獨家資訊之間,只差一封電郵!

我們是個滿腔熱血的初創團隊,憑著對遊戲的熱愛全力以赴,為玩家打造一個專屬於你們的遊戲天堂!訂閱我們的電郵,不僅是對我們努力的支持,更能第一時間收到獨家內容、隱藏資訊和最狂的遊戲福利。加入我們,一起把這個小小的夢想做得更大更精彩!🎮

馬上輸入EMAIL訂閱Superdope,成為最酷的時尚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