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美國任天堂行銷總監 Gail Tilden 最近在長島復古遊戲博覽會上,與《電玩遊戲歷史基金會》的 Frank Cifaldi 聊到了當年寶可夢如何打入西方市場的往事。
眾所皆知,「Pokémon」(日本原名《Pocket Monsters》)在抵達歐美市場之前,早已在日本成為全民級現象。當時負責這場文化輸出的,就是 Tilden 本人。

Gail Tilden (左)是美國任天堂早期崛起的重要推手之一,曾擔任公司行銷總監,也是《Nintendo Power》雜誌的創辦人之一。她在任天堂任職期間,主導了多項關鍵市場策略,從 NES (紅白機美國版)時代的品牌重建,到後來將日本遊戲成功引進美國市場,皆有她的重要身影。最為人稱道的,是她在1990年代末期擔任寶可夢西方推廣的關鍵人物,在種種「西化魔改」方案之中堅持品牌核心,最終促成了《寶可夢》原汁原味地在北美爆紅。可以說,若沒有 Gail Tilden,寶可夢在美國的歷史可能完全不同。
不過她在訪談中透露,當她接手此案之前,任天堂內部其實對寶可夢的「西化改造」有過一連串奇葩提案——
「1998年1月,我被指派負責帶領團隊將《寶可夢》從日本推廣到全球(中國與韓國除外)。在我正式主導這項計劃之前,我們早就看過那款黑白的 Game Boy RPG,裡面滿滿是日本風格的角色。而當時我們的廣告代理商就提出:『我們可不可以乾脆換掉美術風格?搞成比較寫實、比較粗獷的風格?像是牆壁上塗滿塗鴉之類的?』」






這款由Game Freak開發、任天堂發行的Game Boy遊戲,表面上看似是一款普通的角色扮演遊戲,但它首創的「收集怪獸」「對戰交換」「進化培育」三大核心系統,徹底重塑了玩家對遊戲互動的想像。在這款最原始的《寶可夢》中,玩家扮演一位年輕訓練家,踏上從真新鎮出發的冒險旅程。目標是收集圖鑑中151隻神秘的寶可夢,挑戰八大道館館主,最後踏入精英四天王的殿堂,成為冠軍。遊戲最大的特色在於,玩家無法在單一版本中捕捉所有寶可夢,必須透過Game Link Cable與朋友連線交換,才能收集完整圖鑑。
將日本遊戲「強硬西化」以吸引美國小孩,這在當年早已是老套路。但Tilden接著爆料,當時還有人提出更誇張的構想:
「甚至還有人想說:既然遊戲本身就是個聯盟制度,我們能不能乾脆改成棒球聯盟?讓所有角色都是棒球選手,而不是寶可夢訓練家?」

將日本遊戲「強硬西化」以迎合美國市場,早在90年代已是業界慣例。當時不少日本遊戲一旦出口到美國,行銷團隊就會刻意改頭換面,從角色造型到包裝風格全面「美式改造」。最常見的例子,就是遊戲封面——日版(左)多半是可愛的動漫風插圖,而美版則換上肌肉感強烈、或寫實風格濃厚的繪圖(右),只為讓美國小孩覺得「夠酷」、「夠硬派」。這種文化包裝策略,在當年被視為行銷公式。後來,人們才知道老美超愛動漫!
所幸,隨著寶可夢在日本爆紅,多媒體攻勢全面展開,這些「西方魔改」的荒謬想法終於被打消。
「就在我們還在那邊開會討論時,《寶可夢》在日本已經火力全開:動畫開播了、漫畫連載了、電影上映了、玩具推出了、續作遊戲也來了。」

當《寶可夢》動畫於1998年在美國正式開播,以小智(Ash Ketchum)與皮卡丘的冒險為主軸,而真正讓這部動畫深植人心的,正是那首無人不知的主題曲——〈Gotta Catch ‘Em All〉。充滿節奏感的旋律搭配朗朗上口的歌詞,不僅成為美國孩子每天上學前的精神口號,也讓「Gotta catch ’em all!」這句話直接成為文化標誌。連沒玩過遊戲的人,都能哼上幾句,甚至出現在廣告、T恤、甚至政治諷刺節目中。
「最後,荒川實(美國任天堂的主要負責人,是當時日本任天堂掌門人山內溥的女婿)終於下令:『別再搞了,就照日本那套來做。我們要做就做到底,要全面接手,我們要日本那邊把所有權利統統收回來,然後授權給美國任天堂。』」
「當時我們合作的授權代理是 4Kids,我們也決定從動畫到商品,全都要跟日本版本保持一致,由我們統籌控制一切。」

美國4Kids Entertainment 是《寶可夢》在西方市場成功的重要推手之一。這家公司負責動畫在美國的配音、剪輯與授權業務,是任天堂當時為了全面掌控寶可夢品牌而選定的合作夥伴。從角色名稱翻譯、台詞本地化,到主題曲〈Gotta Catch ‘Em All〉的推出,4Kids幾乎重塑了整個動畫在西方的語言與節奏。雖然也因過度本地化而飽受爭議,但這段合作關係早已結束。自2006年起,寶可夢的海外代理改由任天堂旗下專門成立的公司「The Pokémon Company International」接手,包含動畫播映、配音、授權與商品行銷等業務。但不可否認,正是4Kids讓《寶可夢》從一部日本兒童動畫,搖身一變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全民現象。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寶可夢成為橫掃全球的文化現象。但仔細想想,如果當年真變成什麼棒球RPG,今天的世界恐怕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