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 年,一部來自日本、全 CG 製作的科幻動畫電影《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最終幻想:靈魂深處)正式上映。這部電影不僅是《Final Fantasy》系列第一次跨足好萊塢大銀幕,更是系列創作者坂口博信全情投入、親自編導的夢想之作。
只不過,這場夢最後醒得很痛。上映後全球票房僅收回 8500 萬美元,虧損高達 9400 萬,直接導致 Square Pictures 關門大吉,坂口博信在 Square(史克威爾)公司的地位也一落千丈,兩年後選擇離職。

從技術角度來看,《The Spirits Within》確實驚為天人。主角 Aki Ross 擁有六萬根獨立渲染的頭髮,全身由超過 40 萬個多邊形組成,真實度甚至讓好萊塢都震驚。這些技術也間接影響了後來的《Avatar》(阿凡達),以及《Mass Effect》(質量效應)等作品的視覺呈現。但電影本身的故事卻讓觀眾一頭霧水。
這是因為坂口博信選擇使用原創劇情、全英語對白、好萊塢明星配音,並試圖以西方觀眾為主導市場。然而,他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這部電影雖掛著《Final Fantasy》的名字,內容卻和任何一款系列遊戲沒有關聯。沒有魔法,沒有騎士,沒有水晶,沒有熟悉的世界觀設定。對老粉絲來說,這是披著熟悉外皮的陌生內容;對路人觀眾來說,它又過於抽象且難以理解。如果你當作是一部全新的科幻片來看,或許覺得它還不會很差。
Aki、Gray 和 Sid 博士等角色在電影中展開一場拯救地球的靈魂拯救任務,背景設定結合了外星幽靈、地球之魂 Gaia,以及宙斯能量炮等概念,但全片調性沉重、哲學意味濃厚,敘事節奏緩慢。導致大眾觀影時出現「我到底看了什麼」的觀感!尤其是故事推進超緩慢這一部分,當你踏入電影院看的時候這缺點更加明顯。



在那個年代,《Toy Story》(玩具總動員)、《Antz》(蟻哥正傳)等 CG 動畫已風靡全球,但這類角色都是卡通化風格。《The Spirits Within》卻選擇打造近似真人的角色,最終落入了「恐怖谷」效應:越像真人、越讓人不舒服。這直接打擊了觀眾的觀影體驗,也拖累了票房。

這部電影落入了所謂的「恐怖谷效應」(Uncanny Valley effect)。這個概念原本由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Masahiro Mori)提出,用來形容當人形角色的外觀越逼真,就越容易引發人類的不安與反感,因為它「看起來幾乎像人,但又哪裡不對勁」。
在《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中,角色外觀追求寫實,皮膚紋理、眼球光澤、嘴唇張合都做得極細緻,卻就是「缺了一口氣」,導致觀眾無法投入角色情感,只感受到一種冷冰冰的假人感。這也是為何當時觀眾反應不是「哇,像真人」,而是「這些人怎麼看起來有點詭異」。
如果你覺得,坂口博信其實不懂電影,拍出來一坨垃圾失敗是必然的,那我們來看看《Forrest Gump》(阿甘正傳)導演 Robert Zemeckis吧!這位好萊塢大導也曾投入類似技術拍攝《The Polar Express》(極地特快)、《Beowulf》(貝奧武夫)、《A Christmas Carol》(聖誕頌歌)這幾部你總看過一個的電影,其實結果同樣慘淡。真正打動觀眾的 CG 作品,反而是像《Avatar》這樣用在「非人類」身上的技術,避開了恐怖谷,取得超過 20 億成功票房!

當坂口博信離開 Square 不久,2002 年 11 月,由和田洋一(Yoichi Wada)、福島康博(Yasuhiro Fukushima)與本多圭司(Keiji Honda)共同出面宣布的一場記者會,正式揭示了 Square 與 Enix 的合併案,也象徵著《Final Fantasy》與《Dragon Quest》這兩大 JRPG 宗師級 IP 從此成為同一家公司旗下的兄弟。
而坂口博信的這場豪賭,不僅讓 Square Pictures 倒閉,更讓 Square 的財務陷入危機。幸好,同一年發售的《Final Fantasy X》(最終幻想10)銷量大好,加上《Kingdom Hearts》(王國之心)也成功打響口碑,才讓公司撐過危機,最終與 Enix(艾尼克斯)合併。




我記得當年看過一篇報導,不但電影內使用大量的動作捕抓,而且為了節省預算,還採購了幾百台Celeron電腦用來Rendering進行運算。
之後坂口博信離開 Square,自立門戶創立 Mistwalker,並推出《Blue Dragon》(藍龍)、《Lost Odyssey》(失落的奧德賽)等作品,重返遊戲創作,近年來更製作手游作品,感覺總欠缺了什麼。可惜微軟現在已經從亞洲撤退跑路,而且亞洲的 XBOX品牌名存實亡,只剩 Gamepass 玩家獨嗨,真是無限唏噓。
這場電影災難帶來的教訓至今仍值得深思:當一款遊戲改編成電影時,若完全捨棄原作、只剩名字,最終可能不僅無法取悅影迷,連普通觀眾也抓不住。